香爐是“香道”必備的器具,也是華人民俗、宗教、祭祀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供具。歷代使用的香器包含博山爐、手爐、香斗、臥爐、香筒等不同形制的香爐,以及熏球、香插、香盤、香盒、香夾、香鏟、香匙、香筒及香囊等配套器具,使用的質料主要包括銅、陶瓷、金銀、竹木器、琺瑯及玉石等。其用途亦有多種,或熏衣﹑或陳設﹑或敬神供佛。形狀上常見為方形或圓形,方形的香爐一般有四足;圓形的香爐,都有三足,一足在前,兩足在后放置。
銅香爐一般是孤品,亦有后仿!吧盍谩笨钽~香爐——爐身呈褐色,色澤細膩,包漿豐厚,底三足凸立,整爐銅質、皮色俱佳,爐腹呈荷花狀,寓意吉祥。深柳堂,位置在南京城內東南,現址為淮海路35號,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。深柳堂不僅是居士讀書和工作的地方,也是居士平時會見朋友故交、門人弟子的場所!疤烊A潔雨”款銅香爐——爐橋耳鼓腹,三乳足,表面金棕色,大小金片灑于爐身,富貴而莊重!盀⒔稹币喾Q“貼金”,于器物成型后二次加工工藝,開光之后的香爐,多以灑金為記!吧盍鴷谩笨钽~香爐——清代沖天耳銅香爐,侈口對稱立雙沖天耳,束頸鼓腹,三乳足凸立,整器包漿豐厚自然,鑄造考究,銅質、皮色均屬上乘之作。沖天耳,寓意對上天之敬,王室貴族多用于神案祭祀。
清代銅爐風格的明顯變化,起于清代中期。乾隆時期的宮廷工藝制造在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史上,形成了最后一個銅爐繁盛階段。不過,乾隆時期工藝的美學境界一直飽受批評,很可能就是因為更多的追求典雅華麗,富于宮廷氣派。
自乾隆始,整個清中期的銅爐業已復興了繁縟富麗的風氣。然而物極必反,從這一階段開始,民間的素面銅爐逐漸普及起來,這孕育著銅爐演進的又一新段落。
銅香爐,寬49cm,直頸,頸飾雙耳,鼓腹,三柱形足,獅子滾繡球為鈕,獅子作昂首狀,瞪目張嘴,頸披鬣,張牙舞爪。器身印青銅器紋飾,層次分明,制作細致,古樸莊重,其紋飾構圖的時代特征仍然鮮明。辨識要點:造型、紋飾大力摹古同時革新,特別是模仿生物的雕塑惟妙惟肖。高22.9cm,隆蓋,蓋正中有圓竹節形鈕。爐身兩側為彎曲的竹根形耳,圓底,爐足為遒勁有力的竹節,兩端接于底邊,且歧出一枝上伸于腹壁、末梢竹葉招展,布滿爐腹,成為主紋。辨識要點:器型雍容典雅,色澤鮮亮,紋飾清秀。由于深受帝王的喜愛,此時用綠竹作裝飾十分流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