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道至簡,道不遠人,日晷利用太陽光照投射在晷針留在晷盤的影子,日月經天,日影行地,晷針留影,與時俱進!太陽簡易變易不易,恰恰是與時俱進的體現。
孔子曰:“天何言哉?四時行焉,百物生焉,天何言哉?”古人既已死,古道存遺書。一語不能踐,萬卷徒空虛。清芬挺秀,華夏增輝。尤其是那句鐫刻在底座上的警世銘言,永遠激勵人們腳踏實地,奮發圖強! 日晷無語,行勝于言。
日晷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。又稱“日規”,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。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。銅制的指針叫做“晷針”,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,起著圭表中立竿的作用,因此,晷針又叫“表”,石制的圓盤叫做“晷面”,安放在石臺上,呈南高北低,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,這樣,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,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。在晷面的正反兩面刻劃出12個大格,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,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,太陽由東向西移動,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。于是,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鐘表的指針,晷面則是鐘表的表面,以此來顯示時刻。
由于從春分到秋分期間,太陽總是在天赤道的北側運行,因此,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;從秋分到春分期間,太陽在天赤道的南側運行,因此,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。所以在觀察日晷時,首先要了解兩個不同時期晷針的投影位置。
我們的校園有雄偉的升旗臺,美麗的善根園,充滿知識的書吧,但我喜歡的還是壯麗的日晷。
突然,一陣笑聲傳入我的耳朵里,我回頭一看,有好多同學在日晷旁做游戲,他們有的撿花瓣,有的玩石頭剪刀布,還有的在玩捉迷藏。忽然,一股香氣撲鼻而來,我又往左一看,有好多的海棠花,就像一只只美麗的蝴蝶在花間飛舞,這時一陣風吹來,許多的海棠花被吹上了天空,然后又飄了下來,好像天上下起了大雪。隨著太陽一點點下山,日晷也慢慢地變了時間,這讓我想起一句話:一寸光陰一寸金,寸金難買寸光陰。啊,日晷我喜歡你,因為有了你,校園才會變得更加美麗!